8月,持續強降雨導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發生嚴重內澇,部分區域積水成災,防汛排澇形勢異常嚴峻。
災情就是命令。8月10日12時許,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中煤榆林隊迅速響應、緊急集結。5臺專業救援車輛整裝出發,13名指戰員攜16臺(套)大流量排澇泵等關鍵裝備,火速趕往受災區域執行抗洪排澇任務。經過5個半小時長途疾馳,隊伍于當日17時30分抵達搶險現場。指戰員未作修整,立即與現場指揮部對接并領取任務,隨即奔赴指定作業區。一場與洪水搏斗的排澇攻堅戰,在濁浪之中全面展開。
現場情況比預想更為復雜。一片汪洋,水下雜物遍布,搶險時間緊迫。中煤榆林隊布置好排澇陣地后,立即召開臨時黨支部成立后的第一次會議。狹小的車廂里,13名指戰員圍坐在一起,黨旗莊嚴地貼在車門內側,映照著每一張堅毅的面孔。
會議明確了從設備架設、管線巡查到安全警戒的“一名黨員負責一片區域”工作機制。支部書記張亮眉頭緊鎖,望向車窗外的洪水,語氣鏗鏘:“洪水里的臨時黨支部,就是沖不垮的戰斗堡壘!越是危急關頭,黨員越要當先鋒、打頭陣!”5名黨員當即領下任務,各自帶著隊員奔赴責任區。
黨員高滿紅是第二次參與重大排澇救援任務。他深知設備穩定是決勝關鍵。水泵架設完成后,他并不急于啟動,而是蹲在泥水中反復檢查了三遍。“泵體固定螺絲有點松,水下震動容易導致移位。”他一邊扶著泵身,一邊用扳手逐個緊固螺絲,泥漿濺了滿臉也毫不在意。檢查至電纜接口時,發現防水膠帶有起邊現象,他立即重新包扎,并向隊員強調:“接口一旦進水,機器短路,會嚴重影響救援進度。”全部確認無誤后,水泵轟鳴啟動。他的細致和擔當,為整個隊伍樹立了榜樣。
在黨員的帶動下,隊員們士氣高昂。蹚水鋪設水帶、檢查設備狀態、記錄設備參數……那面貼在車門上的黨旗,成了濁浪中最醒目的坐標,也是隊伍心中最穩的“定盤星”。
大功率水泵的轟鳴聲,成為災區最動人的聲音。為守住排水防線,中煤榆林隊始終堅持排澇效率與安全管理并重,將安全視作不可逾越的底線。
“排澇作業要搶時間、拼進度,讓設備持續運轉,但安全這根弦必須時刻繃緊,絕不能有絲毫松勁。”安全員魏志遠語氣堅定。隊伍嚴格執行24小時輪班值守,每班除專人監控泵機狀態外,還專設安全監督崗。他們不僅精準記錄溫度、油壓等運行數據,還持續巡視周邊環境,排查水下漏電隱患、檢查警示標志,切實做到“設備不停轉,安全不松懈”。
然而,排澇過程中的“攔路虎”不時出現。暴雨沖刷而來的樹枝、雜草、塑料袋等雜物垃圾,不斷涌向水泵進水口,容易造成堵塞。隊員們每兩小時就要穿上厚重防護裝備,深一腳淺一腳蹚進齊腰深的渾濁洪水中,摸索清理雜物。洪水浸透衣衫,汗水與泥水交織而下,水下雜物劃破的傷口隱隱作痛,他們卻只是抹一把臉上的汗水,繼續投入工作。“早一分鐘清通,就能多排一方水。”
截至8月26日16時,中煤榆林隊已在抗洪一線連續奮戰超過16天,16臺(套)大功率排澇泵穩定運行,總排水能力達11600立方米/小時,累計排出超155萬立方米積水。澇區的水位在一點點下降,排澇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,而泵機的轟鳴聲,仍在為守護這座城市持續作響。
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從來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融入中煤榆林隊指戰員血液的責任與信仰。8月12日,在從救援現場返回臨時駐地的途中,李園、楊雨露、黨治壯、吳健奭四名隊員發現一位老人駕駛的三輪車側翻,老人被壓車下。他們毫不猶豫,分工協作,有人看護老人、聯系家屬,有人疏導交通、防止二次傷害,高度默契完成了一場緊急救援。
從河南到湖南,再到內蒙古,作為第三次跨省執行任務的“老兵”,中煤榆林隊不僅具備豐富的搶險救援經驗,更深知高效救援離不開科學規范的流程。他們堅持標準化作業,水帶鋪設橫平豎直,接口銜接嚴絲合縫,設備布局科學規范,這些近乎苛刻的細節,都是與洪水搶時間、為生命護航的過程中總結出的最快最穩的方式,早已從日常備戰訓練中固化為每一次出險的工作標準,使他們成為多支救援隊伍信賴的“標桿樣板”,甚至吸引同行現場學習。
每一次救援都是全新的戰斗,但初心始終如一,那就是全力以赴火速救援,守護一方百姓平安,讓老百姓早點回家。“身上穿著‘中煤’救援服,肩上扛的就是央企信譽!”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刻,中煤榆林隊以最快速度、最硬擔當、最實行動持續印證:這支隊伍,關鍵時刻拉得出、沖得上、打得贏!他們以逆行的身影和晝夜不息的奮戰,又一次在洪水之中為人民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“安全堤”。(陜西公司)